《COD、CODcr、BOD、BOD5差別》
1)BOD-BOD5那一部分被生化;
2)污泥吸附(低負荷下要忽略些) 這個BOD5還是BOD都很復雜,出口的一般不是進水中的那些,而是基質、菌類的相關產物;詳細的說比較復雜,理解一二就可以,而且***主要的是認定不可降解的不會發生變化,其余的可能都是變的。不可生物降解的是沒有變化的,除去吸附等等之類的作用,無論是厭氧還是好氧SMP都是一樣的。
一般情況,污水處理的CODcr可以達標,BOD5是都達標的。
2
COD檢測方法的差別
嚴格規范的蒸餾法和快速消解法,以前者為準。操作中為了簡便想采取后者怎么辦?取同濃度范圍內的實測水樣做兩種方法的對比試驗,找到二者的近似關系。
偷懶法:同濃度范圍內實測水樣,蒸餾一小時和蒸餾兩小時,對比試驗,找關系。
3
關于溶解氧
好氧池中的溶解氧是曝氣設備供氧與有機物或無機物被活性微生物氧化或自然氧化兩種過程達到平衡之后的結果?;蛘呖梢哉f成曝氣供氧,發生生化或化學反應和散失兩個過程的殘余。所以曝氣池,控制溶氧2.0mg/L,只要設計與實際不差太多,那么OK。
但是如果沒有持續的供氧,比如曝氣調節池的出水不在有氧氣供入(跌水曝氣之類的忽略),而有機物含量有比較高,碰巧還遇上可以利用氧的大量微生物(比如UASB污泥中的兼性細菌或者A池中的好氧細菌),那么殘留的那一個左右的DO顯然不是成百上千的COD的對手。
4
關于厭氧
厭氧是什么?是UASB?是A2/O一部分?是水解酸化?是消化池?其實厭氧是一種生化反應的條件,它不是厭氧工藝,是厭氧的工藝。為什么談到這個問題,歸根是有眾多諸如:XX厭氧和XX厭氧有什么差異,溶解氧應該控制多少的問題;在這之前則需要搞明白厭氧這個條件是針對誰的。厭氧反應,主體是有機物逐步轉化為甲烷和CO2的過程,注意這里的“逐步”。
有關厭氧產甲烷去除水中有機物的原理在這里也多說幾句。
先是“厭氧產甲烷”,厭氧過程,如果我們不談釋放磷,常見的是水中有機物厭氧發酵的過程。有機物好氧發酵的過程,大家都清楚是一個氧化還原反應,進入水中的氧氣作為氧化劑,氧化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變成CO2和H2O,使得(還原性的)COD得以氧化去除。
當這個過程進行的非常徹底時,產物逐漸轉化為CO2和CH4,主要體現還原性也就是導致水中COD的甲烷因為溶解度低,脫離水相,這是產甲烷過程去除有機物COD的原因。
5
關于水解酸化
水解酸化的目的是改善生化性,為下一個生化處理單元服務,其評價指標有酸化度、pH、B/C、COD去除率等,其中COD去除率是里面可靠性***差的。
6
工藝中的兩級與兩相
眾所周知,不同的水質決定不同的工藝。產甲烷是厭氧去除水中有機物的關鍵因素,兩級和兩相的差別也就在***個厭氧反應器是否產甲烷上;如果***個產甲烷,第二個有機負荷勢必要小很多,這是問題的關鍵。
一般來說,兩級厭氧適應的水質是較高濃度的廢水,它的生化性并不很差,***級通過沉降和發酵產氣降低第二級的負荷。兩相厭氧,一是主要針對難生化降解廢水,靠***相改善生化性,二是針對硫酸鹽廢水,靠***相進行硫酸鹽還原,然后去除硫化物再進第二相產甲烷,三是針對易酸化廢水易波動廢水,放在前面徹底酸化掉以穩定pH。
有的工藝是用水解酸化+氧化(處理COD較低的廢水),有的是UASB+氧化(一相厭氧,處理COD高的廢水),有的是水解酸化+UASB+氧化(就相當于兩相厭氧)
株洲江海環??萍荚趯嶋H工程中,兩相的分界線并不徹底分明,水解酸化相先后延伸至產乙酸甚至少量產甲烷都是經常遇見的。至于產甲烷相,它就沒有不含水解酸化這兩個過程的時候,產甲烷相四個過程都會存在,只不過前兩個過程被之前的相分擔了一部分。乙酸化發生在哪里,這個過程應該大部分在后一相,兩相的定義并不是“水解酸化階段+乙酸化產甲烷階段”,只要在流程上將其主體分開即可叫做兩相,至于分界線模糊,沒有關系。
基于水解和酸化兩個過程無法分開的事實,三相取決于產乙酸和產甲烷是否可以分開。
對于三相分離器的工作原理大致可表述為:氣液固三相在氣體擾動和液體升流的作用下從下方進入三相分離器;污泥(固)撞擊在三相分離器上,上面吸附的沼氣氣泡釋放出來;沼氣氣體被三角形集氣罩收集;脫離氣體的泥水(固液相)穿過三相分離器集氣罩之間的縫隙,到達沉淀區;污泥(固)在沒有氣體擾動的條件下沉淀,落回三相分離器下方。核心是氣體被收集和污泥沉淀。